研究表明,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,有着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要;儿童的发展与能力的获得关键在学龄前这一阶段的培养。放弃对智障儿童在学龄期进行教育的机会,即使后期付出更大的努力,也将是事倍功半,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。
一、家长不能持之以恒,失去对智障儿童的爱心与信心。
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,决定了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、艰巨而又缓慢的过程。因此,可能我们的家长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,但效果却不是迅速体现出来。然而由于我们的家长在认识上不了解智障儿童的发展规律,在心理上的不自信,再加上康复心切,想通过学习、训练,使孩子智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。当这一切都姗姗来迟时,我们的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质疑,对孩子的可能性发展发生否定,出现急噪情绪,失去对孩子应有的爱心和信心。
二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,教育效果得不到巩固。
不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家长们,常常误认为进入学校学习就是培养或提高智力。因此认为把孩子送进培智学校,给予孩子提供了接受学习的机会,孩子就会在老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,存在着“家长管养,教师管教”的观念。放弃了家庭教育的机会,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,只是负责幼儿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等生活需要和经济来源;认为教师应该承担孩子教育发展的全部责任,把希望全部寄托给教师,使自己获得“解放”。家长这种依赖性心理的产生,无疑是把孩子获得教育康复的过程,视为在“他环境”下完成的任务,没有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,更不会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孩子。
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远非如此,要努力走出这些误区,需要家长做不懈的努力。更新家庭教育观念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、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,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。
及时反馈,教育要有针对性。
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,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。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、按时起床、上学、生活自理的教育,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,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。弱智儿童的生理需要占主导地位,常满足于衣、食、睡、欲等低级需要,精神上的高级需要发展迟缓。
注重语言表达训练。弱智儿童一般言语表达能力很差,父母对其训练要从细微人手,首先通过面部表情,让他们模仿嘴的形状,逐步教他们出声、吐字、称呼、说句子、与人对话、唱儿歌、讲故事等,每一步骤都要反复讲解,反复进行理解指导,重复动作,通过多于常态儿童上百遍、上千遍、上万遍的训练,使他们能够基本正确地通过语言表达思想,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,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。